搜索
初雪1070954281 发表于 2009-5-7 17:17:08 2647 浏览 0 回复

五一的时候,看看《拉贝日记》3

五一的时候,看看《拉贝日记》3?
??
屠杀中国战俘的场面,有些太不真实。战俘排成几道S
型,日军一辆卡车开着车灯上边机枪手扫射?或许有具体史料之类,但国军战俘是否太过呆立,在那样一种按照多米诺摆就的阵形上?
??
??
南京安全区,对于战火中的国人是一个庇护所。电影里,洋人的这个举措,虽然是一种绝对拯救者的行为,但无论电影还是史实,拯救了许多人。展览展示工程
??然而,无论《拉贝》还是《南京》,课本还是纪念馆,都提供了一种有些矛盾的历史印象——南京大屠杀的规模到底是什么样的?
??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中,南京大屠杀是几乎把当时在南京的国人都杀光了,城墙内,居民,难民,败兵,都做了牺牲。南京城几乎成为了死城。机箱加工
??但是依一些史料和电影《拉贝》,南京城里至少有20万人活了下来。差不多是一半。
??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印象。
??193738初的南京城,到底城里是基本被杀光,还是有差不多一半国人还活着?
??日本人允许了25个安全区的存在?20万人活下去?
??哪一种情况,都不能减弱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。但到底是哪一种?钢结构工程
??
??
拉贝的助手,在两部电影里都做了变形和加工,不同于历史上的形象。《南京》里做了汉奸的事,《拉贝》里被砍了头。历史上都不是这样,但电影有电影的表述权力。尊重这权力吧。
??
??
《拉贝》里的日军相对忌惮拉贝等钢结构工程,《南京》则对白人亦非打即骂,都可能是真的—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里。但两部影片对于日军事实上都做了脸谱化的丑角处理——没有哪个中国观众会在此处依真实性挑理。两片中也都存在一个良心未泯的日军基层军官形象,一个挨骂多,一个基本上没挨骂。
??
??“
张静初那一段,基本上不成立。太不成立了。往出跑就不说了,为了弟弟,走在光明的夜路上,连溜墙根都不做。遭日军强暴,小弟弟开枪射杀两鬼子也没什么,哈尔滨塑料 当时电影院里响起一片掌声,受众的情感认同,就算不合理又何妨?但张静初居然大模大样地穿上日军军服,大模大样地走向日军哨位,被识破后居然又跑回自己的女子学校,不怕连累自己的女同学们!此段编造的痕迹太重,即使是故事片也绝非高招,而是早都用烂了的桥段。哈尔滨塑料
??
??
结尾的送别,我们都很希望这样的一景出现,拉贝走在欢腾的南京群众中,而他已经去世的妻子忽然出现。应该给拉贝一个慰藉,他的妻子其实没有死。然而,这样的场景,上千的国人,自由的气氛,是不是和国人印象中的死城差别太大……哈尔滨塑料
??
??
翻过头来说那面纳粹党旗,那应该是这部电影的形象种子。端盖

??一个邪恶的东西,被用来掩护另一种邪恶的攻击,主人公对这东西曾经不屑,但在关键时刻利用了它,挺好的招,但也不过尔尔的一招吧。
??也是根据一些史实影子创造的电影招,并非史实本身。
??很欣赏同事李立宏为拉贝的配音,痰音,生动,有内心世界。端盖

??
??
看过《拉贝》,感觉不过是一部常规的欧美电影,不算出色。创作者很真诚,他们对历史以及另一个遥远国度的认识,也就是如此了。但又有什么呢?德国人有权力用他们的眼光拍摄一部自己民族义人的故事片,并且拿到事情发生地的国度来放映。
??《南京》背负的事情则多一些,骂它的一部分是有组织的,这个很明显;但是还有很多是非常真诚的,每一种思想,每一个阶段的思想,都有自己的宝贵价值。端盖
??
??
电影和历史都是如此,总是众说纷纭,总是针锋相对,总是极尽能事,总是,于冥思苦想间与更多的事实失之交臂。
??要是这小破文让《拉贝》损失了千万票房,中磊你找我。
??要是这小破文让《拉贝》或者《南京》增加了千万票房,哥几个留着自己花,连饭都不用请俺一顿。
??
??
于是想到本来的那个题目:《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中国电影进步的脚步》。
返回列表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登录或注册

关于我们

关于我们

关于我们

关于我们

关于我们

关于我们

微信公众号

群号652692981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